#正在发生
梳子之美系列 ▏神秘的木梳之旅,就等你上车啦!
上期,我们讲了那些傻傻分不清的梳篦字词:
櫛zhì、楖jí 、栉zhì,这三个字代表着梳篦的总称。那么这期我们来聊聊,梳子在古代都有哪些优雅的别名?
1.“梳”和“篦”,其实是两兄弟?
你是不是也以为,梳篦就是指一样东西,其实“梳”和“篦”是两种不同的梳理用具。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一下历史上表示“梳子”的相近的字:
shū
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梳”为:“理发也,从木疏省声。”
shū
疏
解释“疏”为:“疏,通也。从㐬从疋,疋亦声。”
shū
疎
基本意思是同“疏”。
这三个字都有使……变通顺、梳通、开通的意思,其与其他字组合的词中有延伸下来的分开、分散的意思。
而表示“篦子”的相近字有:
bǐ
比
比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道的:“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
pí
枇
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篦子。
bì
篦
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仓颉篇》中将梳篦进行了区分:“靡者为比,粗者为梳。”意思是梳齿密的是篦,用于清理发垢;梳齿间距粗的是梳子,用于整理头发。
古人视头发极为重要,从不轻易剪发,因此清理梳洗起来也十分麻烦,所以梳篦二物自然就成了古人的必备之物。
2.“笄”:头发三千丈,不盘不像样?
笄(jī),是古人用来装饰头发的一种簪子。这种簪子可以帮助古人将长发挽起来,也可以用来固定冠帽。
这个笄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的老祖宗们,为了在生产劳作时不被飘散的头发遮住眼睛,便产生了固发的需求。
一开始是捡小树枝用,后来就开始加工身边易于获取的物品,例如:动物的骨头、石头等等,就是弄成长条形,像跟筷子一样的可以用来盘头发即可。
用笄固发的习俗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战国开始,男子戴冠盛行,那么笄又被用来固定男子用的冠帽。
自此,男女对于笄的使用发生了明显的差异:男子用笄固冠,女子用笄固发;一个强调功能性,一个更强调装饰性。
3.“及笄”:谁家有女初长成?
及笄是指女子成年的一种礼仪。
jí jī
及 笄
《仪礼·士昏礼》中写道:“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中记载:“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可视为成人,可以许嫁。如若十五岁时没有嫁人,到了二十岁时要举行笄礼。笄礼之后,女子就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主要有四德:“妇德、妇容、妇功、妇言”。
古时候,笄礼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占卜、选择良辰吉日和举行笄礼的所需要邀请的来宾。
一般的参礼人员包括:笄者、笄者的双亲、德才的女性长辈、笄者托盘的人、协助正宾行礼的人(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还有观礼的人。
笄礼大多在家庙中进行的,也有在比较庄重的地方,如孔庙。笄礼开始的时候,首先要改变笄者幼年时候的发型,把头发挽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包住,插簪子(笄)固定发型。
笄礼一般要加三次,每一次都需要向来宾展示一下,并行拜礼。
第一次加的是发笄,加完后要面向父母,行正规的拜礼,以表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第二次加的是发钗,面向正宾跪拜,以表示对师长和长辈的尊敬;第三次加的是钗冠,跪拜上天,以表示敬事神明。
4.你的梳子在古代叫什么名儿?
古人给梳子取的雅名有多诗意?我们从《三国演义》开始说起。
三国时期,孙权之子孙亮,是东吴的第二位皇帝。他有四位爱妃,分别叫朝姝、丽居、洛珍、洁华。
孙亮喜爱制作琉璃屏风,屏风晶莹剔透且薄,每每在月夜使用时,孙亮会让四个爱妃坐在屏风内,从外望去,四位绝色美女仿佛与屏风之外没有阻隔,如画如醉。
而这四位爱妃之中,有两位历史上是跟梳子有段佳话的,也因她们才有了“洛成”和“玉云”。
luò chéng
洛 成
《奚囊橘柚》中形容丽居的天生丽质时,是这么说的:“丽居,孙亮爱姬也,鬒发香浄,一生不用洛成。” 意思是孙亮的爱妃丽居,身上充满了香气,头发天生非常洁净柔顺,从来不用梳子。洛成,就是梳篦的异名。
yù yún
玉 云
元龙辅《女红余志》中记载道:“吴主亮夫人洛珍,有栉名玉云。”即孙亮的第三位爱妃洛珍,她有一把梳子,叫玉云。这把梳子为什么会有这个雅称,也许是因为这把梳子是由玉制成的,且是绝色美女使用的物品。玉云,是梳篦的雅称。
听完这两个词,是不是觉得古人取名很浪漫?梳子的别名不仅有浪漫,还有内涵,比如“踟蹰”。
chí chú
踟 蹰
《女红余志》中记载道:“梭,一名踟蹰……踟蹰,梳之别名。”踟蹰并不是古汉语,现在也用这个词,意思是犹犹豫豫、徘徊的样子。这种欲走不走,来回有序地踱步状态,是不是和梳子梳齿相连的节奏很像?踟蹰,是梳篦的别称。
还有一个名称,和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关,叫“蓬沓”。
péng tà
蓬 沓
宋代苏轼在《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中写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自注道:“於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少数民族的男人喝醉后,头上戴的铁冠都跌落下来。溪边洗衣女看到后笑弯了腰,只见一排排的她们戴着的银质梳子。蓬沓,是银梳子的意思,有一尺多长。
银梳子有别名,木梳自然也少不了。木梳有一个非常牛气的名字,叫“木齿丹”。
mù chǐ dān
木 齿 丹
这个称谓源自宋代陶穀的《清异录·器具》:“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 木齿丹,就是养生木梳的意思。
《养生论》中记载到木梳的养生功能:“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勿令壅塞。” 就是说,每天梳头一到两百下,有助于通气活血,散风湿。
苏东坡对木梳的养生功能也是极为认同,他认为:“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每天睡前梳100下头,把头发披散后睡觉,会有助于睡眠。
明代谢肇(zhào)淛(zhè)则认为梳头有助于美容,他在《五杂俎》记载道:“梳为木齿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就是你每天早上梳头梳到1000下,不仅通气活血、散风湿了,还可以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