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白粉、敷面膜、头戴花……原来七尺男儿这么美?-利记sbobet官网

活动介绍

上一期内容,我们了解到,古时梳妆打扮风潮是男人带起来的。那古代男子都有哪些时尚潮流呢?今天,陈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聊聊古代那些有名的美男子。


古代形容男子很美,常常会说“他像玉石一样温润”。那“像玉石一样温润”男子该是什么样的?在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吗?

image.png


1.秦朝男子:请叫我型男


前段时间大火的古装历史政治剧《大秦赋》,大家看到剧里那个时代的男子,尤其是秦朝男子的形象,绝对会想他们不是温润如玉的感觉。


事实也是如此,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是个型男:鼻子高挺、眼睛很大,喜欢穿黑色的龙袍,背着一把七尺长剑。是不是很酷?


秦始皇十分注重衣服搭配,崇尚黑色。这是因为周朝是火德,要想推翻周朝必须用水德来克制,水能克火,所以秦始皇就宣称自己是水德化身。在卦象中,水代表黑色,因而他选择了黑色作为龙袍的颜色。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秦王都是以法家治国的,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不提倡儒家思想。所以,在秦始皇的时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谦谦君子”的男子形象是行不通的。


那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谦谦君子”的形象呢?就是崇尚儒家思想的汉朝。



2.汉朝男子:上班前先化个妆


到了汉朝,梳发理容已经成为男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为儒家思想提倡谦谦君子的形象,所以汉代男子特别是读书人往往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


例如:汉代的官员在上班前,会用各种配饰来装饰自己,并且梳理好满意的发型,给脸抹上粉后才算完成妆容。


男子敷粉?听起来颇有今日奶油小生的感觉。但是,在汉代即便讲究“威容严恪”,敷粉也是必须的,这是为了向理想中的“君子如玉”的形象靠拢。


敷上粉后,皮肤与温润的玉的肌理和质感更相近。为什么如此崇尚“温润如玉”的男子形象,这不得不讲到“玉德”。

image.png

 “玉”作为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人格观念的载体根于人们心中,所以你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敷粉了吗?



3.三国“傅粉何郎” :肤白才是貌美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傅粉何郎” ,他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养子兼女婿——何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道:“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意思是何宴才华出众,容貌俊美,喜欢修饰打扮,而且面容特别细腻洁白。魏明帝想看他脸上到底搽了多少白粉,特地在一次大热天差人把他找来,赏赐给他热汤面吃。何宴吃了一会儿便大汗淋漓,不得不用衣襟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魏明帝这才发现原来何宴的皮肤是不敷粉就白。


那何宴的皮肤是天生白吗?未必!


首先,传说中何宴跟今天的爱美女生一样,粉不离手。史书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不仅成天兜里揣着粉以便随时补妆,还总是欣赏自己的影子。


其次,也有记载说何宴长时期服用寒食散,其药性也会使人面色苍白。


反正不管何宴是天生白还是后天白,“美妆博主”是当之无愧了。



4.潘安:我是花样美男的鼻祖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男人爱美爱得登峰造极的时代,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多的美男子,比如花样美男的鼻祖——潘安。


潘安,又名潘岳,出身儒学世家,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天生美貌,但也很爱美,特别喜欢“洒香”。


“洒香”,即佩戴香囊,香囊内置各种香料。他每次出门,便有“粉丝”闻香而至,把他驾的车围得都走不动。


典故“掷果盈车”说的就是潘安,意思是潘安每次出行都引来女人围观,连老妇都为之着迷,见到他就向他的车里扔水果,以至于将车子都丢满了。



5.卫玠:不小心美过头被“看死”


卫玠,史书上形容他“本神秀异”。传说他小时候乘坐羊车出游,手中握了个麈(zhǔ)尾,远远看去像个“玉人”。


如果说潘安是“花样美”,那卫玠则有一种“美弱惨”的感觉,因为他是被“看死”的。不要惊讶,史实就是如此。


《世说新语》描写了“看杀卫玠”的典故,说的是八王之乱之后,胡人趁机进入中原,天下大乱。卫玠举家转移到东晋都城建业(今天的南京市)。


结果就出现了:“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意思是建业人听说卫玠这个“玉人”来了,便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全家举步艰难,卫玠不得不从人群中奋力逃出,耗费了看书之外的更多精力和体力,时日一久,卫玠终于在二十七岁时累极而病,一病而亡。



6.嵇康:竹林七贤我最美


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男自然少不了嵇康。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博览群书,广习诸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


据说他也喜欢美白,喜欢用一种类似今天的美白霜,叫面药,涂在脸上以润泽肌肤。当时嵇康有多白呢?史书上形容嵇康的样子:“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意思是嵇康在晚上一个人站着的时候,姿态如孤松一样挺拔,喝醉的时候,看起来向玉山一样,洁白明亮,晶莹剔透。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推论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特点是:美白、纤瘦,趋于女性化。


当时,盛行熏衣剃面,男子已经不仅局限于敷粉,还会要施朱,刮掉胡子,熏香衣裤等一系列的日常清洁护理。但魏晋人的爱美不仅仅是在外在皮相上,还对内在品格有所要求,爱好风骨美。


在这一时期,盛行了二百多年的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周易》、《老庄》、佛经等思想兴起。个体在这种乱世中无可奈何,只能求“自我”,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是一个真性情、真文人的时代。



7.唐宋男子:“口红控” “簪花控”


隋唐时期,贵族阶层的男子更注重妆容,经常使用琼玉膏面脂、牛髓、口脂等化妆品。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睛如点漆、面若桃花、唇似施脂、肤白柳腰、美姿仪。


当时的男子流行“为妇人之饰”,他们过度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特地化女妆,佩戴女性饰品、向女性探讨妆容的修整方法,于是男子做美容、穿女装变成了当时的时尚。


这种梳妆打扮的习惯持续了很久,到宋朝的时候才渐渐地衰弱。这是因为宋朝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制约,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逐渐保守。


但是这一时期却有“簪花”这种古代男子装扮的风俗得以礼仪化。

image.png

汉族男子簪花习俗始于南北朝,受到西域和印度的影响,兴于唐代。


传说唐玄宗时期,有一名皇家乐队成员为唐玄宗敲击溪谷,唐玄宗听得非常开心,便随手在宫中摘了一朵花插在这位乐人的帽子上,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之情。后来,男子们在赏花饮酒之余,会“折花歌以插之”,摘朵花就往头上带。


宋代每逢大典、佳节、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五步簪花,形成了“千官头上开”的盛状。宋朝皇上还专门请宋庭的精工巧匠们专门制作各色精美的头饰簪花,用于赏赐群臣百官。


但元蒙政权后,由于文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男子簪花被赋予了歧视的内涵,此风俗便渐渐衰落了。



8.明代男子:我衣服超赞的


明朝男子虽不化妆却依然爱美,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以保持头发黝黑油亮、洁面修须。他们对头发整洁的痴迷程度可以用“头可断,发型不能乱”来说。


《水浒传》中武松被发配到孟州牢城营,施恩父子着意照顾他,其中一项就是带个篦头待诏来,替武松篦了头,“绾个髻子,裹了巾帻”。


这里的“巾帻”就是网巾——明代男子用来固发的一种器具,明代男子把头发扎起来戴上网巾,以保持头发的平整。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动用九五之尊的实权下达了全国必须执行的命令:让当时的全国的成年男子都佩戴网巾。这样,网巾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日常流行所需之物。


其实,明代男子也爱美的,和宋代的清雅不同的是,明代男子喜欢身着锦衣,穿纹饰艳丽的衣服,腰别香囊,扇子一挥,颇有气场。



9.清朝男子:我是秃顶


到了清代,男子化妆修容逐渐被视为异类。清顺治帝入关以后,定都北京,首推汉人“剃发易服”,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


满汉之间的矛盾也一度激化,随着时间慢慢平息的同时,这种文化的冲突也给当时的妆容服饰带去了异族魅力。


讲到这里,大家会发现陈老师今天说美男子,其实是在说中国古代男子是怎么理妆容的,没错,就是这样。


如果今天你看到爱打扮的男人,你一定不能歧视他,因为我们的男性祖先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爱美的方式。对于美的追求,无论男女,都是公平的。所以,梳子并不一定只有女人在用哦。




300

评论前请先 登录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网站地图